新闻中心


NEWS CENTER

绿豆


  我们还是从稻开始说起。稻,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主粮;在我国,稻谷✅的年产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。说起水稻,人们就会想到杂交水稻和袁隆平,实际上,在袁隆平之前,我国就有一个研究水稻杂交育种的著名专家,他的名字叫丁颖 绿豆,他被称作“中国稻作之父”。

  丁颖字君颖,号竹铭,1888年11月25日,生于广东省高州县(原茂名县)谢鸡镇石塘村,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㊣基人□□□、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先驱。在丁颖之前水稻,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之一,国内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稻谷㊣遗存□□□□、也证实了中国的稻作历史有将近万年之久;但长期以来□□□、却没有人对于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,进行过系统科学的厘清和论证。

  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,从历史学□□□□、语言学□□□、古生物学□□□□、人类学□□□□、植物学以及籼粳稻种的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考察研究,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中国栽培稻比✅印度更早□□□□、中国稻种不可能来自印度,而是源于中国南部地区的野生稻;并得出结论:中国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。

  具体到水稻的育种,丁颖曾先后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用于农业生产,对我国的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,被周总理誉㊣为“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”。1964年10月14日,丁颖因肝癌晚期□□□、病逝于北京。

  下面再说小麦。建国初期,我国的小麦亩产量只有90多公斤,到了1983年□□□、亩产提高到了300多斤。其中,做出突出贡献的,就是我国现代小麦㊣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,他也被称为“中国小麦之父”。

  金善宝,字笑衍,1895年7月2日,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石峡口村。金善宝从小生活✅在山村,对庄稼丰歉关系着庄户人家的攸关生命深有体会。于是,他立志长大后培育培育出优良品种,让庄户人家多打粮食,少挨饿。

  1932年,他留㊣✅学回国后,满怀希望地把✅一批美国麦种播种在试验田里,期望能从中选出一些适合我国栽培的小麦品种。可是,令他没想到的是,收获时,这100多亩麦子,全成了黑㊣粉,麦种严重感㊣染了腥黑穗病。后来经过调查,发现是美国当局故意不让中国直接利用他们的种子。

  金善宝由此认识到:中华要崛起,决不能靠洋✅人。此后,他和助手们从国内外搜集引进㊣了3000多份小麦材料中,从中选育✅优良品种。1942年底,延安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。金善宝得知消息后,立即把自己多年来搜集□□、整理㊣和鉴定出来的十多斤小麦优良种子,分别用纸袋一袋一袋地装好,附上详细的品种说明书,亲手送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,转送延安。

  新㊣中国㊣成立后,金善宝前后接到五张任命书: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,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,南京市副市长,南京农学院院长,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。党和人民的信赖,使金善宝感到任重而道远,他以小麦研究等科学事业为本,从农业入手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。

  1997年6月26日,金善㊣宝去世时,他育种的小麦□□□、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年年丰收;他培养出来的学生,都已成为农业领域的中坚力量。

  玉米方面,李竞雄是在国内最早在农业领域提倡杂交技术的科学家之一。他1913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苏州,在美国学成回国时,国内正处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;当时,他不顾亲友劝阻□□、毅然北上,应聘到清华✅大学农学院任农学系主任。

  1956年,他带领助手们培育出农大4号□□□、农大7号等几✅个玉米双杂交种,被誉为“我国杂交玉米处女地初绽的鲜花”。1969年㊣8月,为响应毛主席“知识分子要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的号召,李竞雄随学校㊣教育革命小分队到了大寨,和大寨科研组的同志共同搞科研,从育种到栽培□□□、从理论到实践,做示范,手把手地教给大寨的庄稼汉。

  李竞雄是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。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“中单2号”,1982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在二□□□、三千万亩以上,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,增产显著。此外,他还开拓了㊣我国玉米品质育种□□□、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,都取得显著进展。1997年6月28日,李竞雄去世。

  事实上,无论㊣是小麦□□□、玉米□□□□、还是水稻,在我国的发展进✅步都不㊣是“一个人在战斗”,都是数代人✅共同努力的结果,上面说到的名字也只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。所以,当李竞雄本人被媒体称为“中国杂交✅玉米之父”时,他本人并没有接受,而且还让媒体删除了相关文章,对文章作者进行了批评。

关键词: 水稻

上一篇:蚕豆
下一篇:沁农